山東濟南董家村:農文旅融合造就美麗鄉村_中國去九宮格聚會網
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濟陽街道立足優良的生態資源和豐富的地域文化,全力打造集旅游觀光、康養休閑、農耕體驗、田園采摘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服務。董家村作為濟陽街道鄉村振興樣板村,通過壯大特色產業、傳承非遺文化、推出精品研學線路等方式,發展鄉村旅游、建設美麗鄉村,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村集體收入由2014年的0元躍升至2023年的60余萬元。從村口望去,寬敞平坦的街道、干凈整潔的居民區,處處展現著新農村的新面貌、新變化。
發展農業產業夯實經濟基礎
為夯實農文旅融合基礎,董家村著力壯1對1教學大農業特色產業,帶動村民就業,讓村莊經濟發展走向良性循環。
高溫蔬菜大棚就是董家村農產業發展的一大亮點,董家村第一書記杜曉東介紹:“為推動鄉村振興,我們村建設了高標準的高溫大棚,種有小西紅柿、黃瓜和西瓜等蔬果。現在大棚年產10萬斤小西紅柿,收入在40萬左右。我們這每個大棚每年可以吸收5名工人,每名工人每天收入是80元,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據了解,董家村大力推進500余畝土地流轉,統一種植冬棗等特色農產品,每年為集體增收20余萬元;發展村莊扶貧大棚,每年為村集體增收3萬元;利用閑散土地,吸引長田實業投資600余萬元建設研學基地和預制菜加工中心,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傳承非遺技藝增添文化活力
一抔黃河土,千載黑陶情。黑陶是4500年前中國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龍山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黑陶制作這一非遺技藝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2020年,董見證家村引進投資200余萬元建訪談設集生產加工、研學、展示、銷售于一體的產學研基地,設立濟南龍格黑陶藝術研究院、山東龍山文化陶藝研學基地、濟南龍格黑陶博物館,并在濟南市非遺傳承人徐慶增的帶領下,以傳統黑陶工藝為基礎,不斷研發創新,探索“非遺交流+”發展路徑,為文化遺產保護和教學傳承發展注入新生命、新活力。
現在,龍格黑陶藝術研究院的黑陶工坊每周都會迎來不少前來觀摩體驗黑陶制作的學生和游客。“每周末都有好多孩子來研學,很多人體驗完之后都會留下聯系方式。”徐慶增說,黑陶工坊不僅能帶動村民在此打工賺錢,還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學藝,“我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讓他們喜歡上黑陶,在傳承這方面,我很有信心!”
在黑陶技藝課堂上,徐慶增將手中的黃河紅膠泥反復揉捏、打磨,經過淘洗、拉坯、雕刻、燒制等數十道工序,制成了“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深如盤”的精美黑陶工藝品。“現在,黑陶制作不再只是做點工藝品的‘手藝’,更是對黃河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讓非遺文化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之中。”徐慶增說。
著眼鄉村旅游打造精品樣板
門前的綠植精美整潔,房間內裝修干凈雅致,古色古香的家具增添了幾分懷舊氣息,院落之內可以欣賞典雅精致的龍格黑陶,走到田間可以體驗果蔬采摘等休閑活動……集住宿、餐飲、農耕采摘、黑陶體驗于一體的易豐居民宿,是董家村民九宮格宿產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的一個典型案例。
據了解,近年來董家村將閑散宅基地和村集體建設用地重新盤活利用,以“生態+”為引領,結合當地人文和生態資源,投資建設20多處各具特色的生態宜居民宿,占地7000余平方米;開發廢棄坑塘40余畝用作魚塘養殖、建造特色景觀;完善各項配套設施,打造了青山綠水映襯下的休閑旅游產業鏈和文創氣息濃郁的網紅文創村,建設了一批集民宿、觀光、民俗、旅游于一體的精1對1教學品樣板。
2021年,依托當地人文歷史、自然資源及農業基地的成熟配套,董家村打造了長田實踐教育基地,建設了研學教室和濟水春秋博物館,開發了涵蓋農耕勞動、教學傳統文化、非遺傳承等領域的50余門專業研學課程。截至2023年底,基地共開展研學旅游活動170余場次,累計服務濟陽本地、濟南、德州及其他周邊地區學生1萬余名,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成為濟陽區精品研學一日游中最受歡迎的線路。